對許多上班族來說,在忙碌的工作間隙,能喝上一杯喜歡的飲料、吃點甜點,就是一天中的「小確幸」。然而,近日某飲料品牌竟傳出飲料內有數隻小蟑螂屍體,引發社會關注,這種情形讓許多民眾非常氣憤,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當我們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是有很多方法可以保護自己的,今天翊鼎法律顧問就帶大家了解如何在遇到食安危機時尋求法律救濟,讓這些小確幸不再變調!
內容目錄
Toggle食安法的保障
我國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1條明確指出該法訂立目的是為管理食品衛生安全與品質,維護國民健康。近十年來,政府因應食安風暴而數次修訂食安法,強化對食品業者的法律要求,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
食安法的關鍵規定:
食品業者必須自主檢驗(食安法第7條):
上市、上櫃食品業者及特定類別食品業者,必須設立實驗室進行自主檢驗,確保產品安全。
追蹤與溯源制度(食安法第9條、第47條、第48條):
食品業者必須使用電子發票並上傳追蹤系統資料,確保產品可追溯。這一制度讓消費者能夠追查問題食品的來源,保護自身權益。對攙偽或假冒行為的嚴懲(食安法第44條):
若業者進行攙偽或假冒行為,最高可處以2億元罰款,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被命令停業或廢止登錄,這種嚴格處罰能有效遏止不法行為。消費者得請求非財產上損害(食安法第 56 條):
消費者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並得準用消費者保護法第47條至第55條之規定提出消費訴訟。損害範圍之擬制(食安法第 56 條):
如消費者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5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計算。
消保法的保障
除了食安法,消費者還可以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消保法第7條至第10條對商品的品質保障、產品責任、以及賠償要求有明確規範。當消費者遇到食安問題時,可依以下方式主張權益:
退貨與賠償
根據消保法,當消費者因購買不合格的食品導致健康受損時,可以要求店家或生產者退錢或換貨,甚至賠償損害,若無法當場獲得賠償,應保留食品以及購買的收據,可作為日後請求賠償的憑證,並向當地衛生局舉發。
此外,若有精神或物質上的損害,也可以主張精神賠償。
向主管機關檢舉
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可以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或當地衛生局檢舉,要求進行檢查及處理。食品安全的維護依賴於嚴格的政府監管,民眾的舉報行為有助於政府掌握潛在問題,並採取有效行動。
舉證責任倒置(消保法第第 7-1 條)
如果消費者因食用食品導致健康受損,依據消保法,店家或生產者須對其產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負舉證責任,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極大的保障,減輕了證明食品有問題的負擔。
集體訴訟(消保法第50條)
當大規模食安事件發生時,例如:食物中毒或有毒物質污染,受害之消費者可以集體提起訴訟,藉由集體訴訟不僅提高了訴訟效率,還能增加賠償額度,這讓更多人獲得補償。
尋求律師協助
近年食安爭議屢見不鮮,常常讓民眾人心惶惶、不知所措,而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尤為重要!律師可以協助受害者蒐集相關證據、撰寫法律文書,並在訴訟過程中提供專業且完善法律建議,讓受害者的權益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
食品安全涉及每個人的健康與生命權益,民眾在面對食安問題時,應了解並善用法律賦予的救濟途徑。無論是透過消費者保護法主張賠償,或是檢舉至相關單位,積極維護自身權益是應對食安風險的關鍵。
若您也有類似困擾,希望可以和律師討論、進一步了解細節,或想由翊鼎法律顧問團隊協助您處理,歡迎加入翊鼎法律顧問官方LINE:@023euuif(輸入ID時要加「@」),將有專人服務您,讓我們守護您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