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成喜歡的樣貌是每個人的願望,而透過醫美手術實現心願的同時,也潛藏著許多不可忽視的醫療風險,近日台北一間診所的醫師在手術過程中,疑似因為操作麻醉不當而導致病患死亡。遇到這類醫療糾紛如何依法維護自己權利?要怎麼樣才能獲得賠償?翊鼎法律顧問團隊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與法律專業,接下來為您詳細解析醫療事故的法律問題!
醫美麻醉法規與事故風險
美容醫學診療與手術雖然不太像一般因病就醫過程,但同樣屬於「醫療」的範圍,因此必須由具醫師資格者進行,並遵守相關法規。
此外,許多醫美手術需要在術前麻醉,但這項需要精準控制劑量的專業卻經常遭到忽略。根據現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目前法規也只有規範特定手術如抽脂、削骨、拉皮等,若涉及全身麻醉或是靜脈注射麻醉,應有麻醉科專科醫師全程在場並親自執行麻醉。
其他許多整型手術都沒有規範,也因此間接導致這些手術成為麻醉專科手術規範的醫療事故高風險區。
醫美受害者與家屬依據什麼法律求償、如何咎責?

依照目前實務見解,美容醫學與一般醫療行為相同屬於醫療勞務,因此原則上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及相關法規。
(一)調解先行
為了儘速解決醫療紛爭,現行《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規定,醫療爭議案件優先以調解方式處理,可以向衛生局聲請醫療爭議調解。如果沒有先行調解,即便成功起訴,也會由法院直接將案件移付調解。
依照目前實務見解,美容醫學與一般醫療行為相同屬於醫療勞務,因此原則上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及相關法規。
(二)民、刑事法律
若調解不成、醫療糾紛演變為訴訟,則可能同時涉及民事與刑事法律,而目前許多醫療訴訟會以刑事附帶民事的方式提出,一方面,由檢察官蒐證可以節省病患要舉證的負擔,另一方面則是可以節省病患要負擔的裁判費用。
- 民事方面可能主張的法律依據
| 權利主體 | 法律依據 | 求償範圍 |
| 受害者本人 | 向醫師請求 | |
|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請求故意或過失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 | 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之花費(《民法》第 193 條第 1 項)。 損害身體、健康等的慰撫金(《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前段)。 | |
| 《民法》第 184 條第 2 項本文:請求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的損害賠償。 | ||
| 向醫美機構請求 | ||
| 《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醫美機構對於其受僱人,因執行職務對他人成立侵權行為賠償責任,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 ||
| 《民法》第 244 條本文:醫美機構的使用人在履行契約時有故意或過失,醫美機構負同一契約責任。 | ||
|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第 2 項本文:若醫美機構在組織結構上有管理疏失等獨立責任,病患可以直接對機構請求賠償。 | 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影響工作薪資,或是增加生活上的花費(《民法》第 193 條第 1 項)。 損害身體、健康等的慰撫金(《民法》第 195 條第 1 項前段)。 | |
| 受害者家屬 | 《民法》第 192 條第 1 項: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賠償責任。 | 賠償特定支出:醫療費、喪葬費、生活上必須費用。 |
| 《民法》第 192 條第 2 項:對法定扶養義務者賠償責任。 | 被害人對於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加害人應賠償該第三人。 | |
| 《民法》第 194 條: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應賠償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 | 非財產損害的精神慰撫金。 | |
| 《民法》第 195 條第 3 項:身分法益侵害:不法侵害他人者,在被害者的父、母、子、女或配偶,因身分關係而有法益受損且情節重大時,有賠償責任。 | 非財產損害的精神慰撫金。 | |
2. 刑事方面可能的法律依據
醫療行為對病患常見的侵害,有幾個常見類型,包含:
- 過失傷害罪:須告訴乃論,告訴期間為 6 個月。
- 過失傷害致重傷罪:須告訴乃論,告訴期間為 6 個月。
- 過失重傷罪:非告訴乃論,追訴期間為 5 年。
- 過失致死罪:非告訴乃論,追訴期間 20 年。

*留意法律上期間與權利時效!
- 刑事方面,若屬於告訴乃論之罪須特別留意期間的限制,尤其當醫療機構為了逃避刑事追訴,有可能蓄意將時間拖過告訴期間,若想訴諸刑事,請務必在期限內提出告訴。
- 採用刑事附帶民事的程序,前提是檢察官針對偵查完結的案件起訴後,才能夠在刑事程序中附帶進行民事部分。然而,偵查期間可能超過民事「侵權行為請求的 2 年消滅時效」!因此,若刑事方面不及提起,仍須先提起民事程序!
醫療疏失賠償怎麼請?金額計算與上限一次看懂
在醫美麻醉出人命或其他醫療糾紛案件中,家屬可依法請求醫療疏失賠償。實務上,法院會依個案狀況判定賠償金額,主要考量醫師的過失程度、損害結果、受害人年齡收入及家庭狀況等因素。以下說明醫療疏失賠償的金額計算與上限重點。
醫療疏失賠償金額怎麼計算?
醫療疏失賠償金額並沒有固定的計算公式,法院會依個案情形綜合判斷,包括損害程度、受害人收入與誤工時間、醫療機構的過失比例,以及實際支出的醫療費、看護費與喪葬費用等。如果案件涉及死亡,法院還會考量家屬的扶養損失與精神慰撫金,並以合理範圍內的實際損害為基礎核定金額,確保賠償結果符合公平原則。
醫療疏失賠償是否有上限?
在台灣,醫療疏失賠償並沒有明確的法定上限,賠償金額會根據個案情況決定,例如傷害嚴重性、長期影響與醫師的過失程度等因素。部分醫療機構若有投保醫療責任保險,保險公司通常會設定理賠上限,若最終判決金額超過保險範圍,超出部分則需由醫療機構自行負擔。因此,雖然法律上並未限制醫療疏失賠償的金額,但實務上仍會受到保險理賠額度與法院酌定標準的影響,最終金額仍以個案事實及證據為判斷依據。
醫療訴訟需要委託醫療訴訟律師嗎?
遇到醫療糾紛時,很多人都會問:「我真的需要找醫療訴訟律師嗎?」其實答案要看情況。醫療訴訟牽涉醫學、法律兩個高度專業領域,沒有經驗的人往往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蒐證、怎麼向醫院或醫師請求賠償。此時,有醫療訴訟律師從旁協助,能讓整個過程更清楚也更有保障。
1. 醫療訴訟律師懂法律,也懂怎麼打醫療官司
醫療糾紛和一般民事訴訟不同,法官、檢察官通常沒有醫學背景,很多時候必須透過醫事鑑定來還原事實。醫療訴訟律師雖然不是醫師,但熟悉整個法律程序與醫療爭議的常見癥結,能幫你釐清責任歸屬,避免錯過重要訴訟時效。
2. 醫療訴訟律師會分析案件並給你具體建議
有時候一個決定就可能影響勝訴機會。醫療訴訟律師能根據你的案件資料與醫療報告,評估是否具備提告條件,該走民事或刑事程序,甚至幫你擬定訴訟策略。透過專業分析,你能更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
3. 醫療訴訟律師能幫你準備文件與蒐集證據
醫療訴訟最怕的就是「沒有證據」。律師能協助整理病歷、診斷書、照片等文件,撰寫起訴狀或調解申請書,讓你的主張更完整有力。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程序繁瑣又容易出錯,讓專業律師處理能節省時間,也降低風險。
律師教您關鍵 4 招從醫療事故中保護自己!
現行法規下,無論是代排行為還是加價轉售商品較難直接認定違法,而許多消費者認為交易市場秩序的混亂,反映出法律規範不足之處,在公共提案平台上也持續討論對於相關行為是否需要進一步立法規範,或由業者強化自律措施。
- 醫事查詢:透過衛生福利部「醫事機構查詢」來了解、選擇合格的醫療機構,並確認醫師的專業資格。
- 訴訟紀錄:透過司法院「裁判書查詢系統」查詢醫師姓名,觀察該名醫師是否有醫療過失等相關訴訟記錄,來作為篩選的標準之一。
- 保存證據:要求針對醫療風險進行「書面」詳細說明,並保留所有書面資料、對話記錄,以及術前與術後的所有醫療報告、照片、數據資訊等。
- 專業協助:若遭遇醫療糾紛,不知從何開始處理,建議您尋求專業醫療或法律諮詢協助,了解如何取得證據與提訴訟的注意事項。
若您遇到醫療糾紛或有相關疑問,需要律師協助您了解更多法規政策,「翊鼎法律顧問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的律師諮詢與法律服務,歡迎加入本所官方LINE:@023euuif(輸入ID時請記得要加「@」),將有專人服務您與律師接洽。








